1
生活的过程,可简化理解为选择过程。
无数的选择构成了生活,人生演绎伴随着无数的选择。
选择即决策,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决策,小到鸡毛蒜皮,大到成家立业,三观构建等等。
决策的过程通常可分为感性和理性。
大多数人期待的都是理性决策,而且都认为自己能做理性决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说过:通常情况下,我们自以为的理性决策通常都是不理性的,伴随本能的认知偏见而不自知。
从 2017 年开始,跟着永澄老师共读卡尼曼的「 快思慢想」,了解的双系统的运作方式,初窥的人类的决策模式及常见认知偏见,但那只是限于理论上的学习,实际对生活并没多大改变。
但人类的非理性决策的机制让我印象深刻, 于是就形成了生活需要理性的信条。
2018 年年中,为改善亲子关系,报名上万老师的亲子课。从九型人格,「 三区」理论来落地。按照三区理论,我属于心区人,也就是比较感性,道感性才是我的内在力量源泉。遵循着用心生活的信条,一阵时间让自己沉浸在感性的力量中,幸福感爆棚,仿佛找到了自我。
感性一段时间后,幸福感提升了,原有秩序感也没了,生活也有点凌乱了,失去了把控的节奏。
隐约觉得感性给不了我从容稳定的生活状态。
生活也需要理性,过度理性或过度感性会让生活失衡,在不同的情境下,应做不同的选择,关键在于平衡。
2
在混沌大学课上,洪兰老师(「 快思慢想」台版翻译者)就情绪和决策,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做了诠释:
感性是架理性的上头,因为有了感情,理性才能够做判断,如果没有感情,理性就没有办法做出判断来
你要知道最后做选择的时候:
这件事如果做了,会不会以后良心不安,会,那绝对不能做;这件事如果不做,会不会以后良心不安,会,那你一定要去做,因为最后面对你自己的是你的良心。
「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做了同样的诠释:
理智和感情不是对立的,感情是理智演化的结果
因此:
理智和感情不是一个二分法
往往越是理性的人,情感世界也越发浓郁,这是大智若愚的另一种展现。
感性的体验支撑理性决策。
3
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 」一书中,有个词叫提升感。这种提升感倾向于人生的感性体验及丰富的情感世界。
人生中重要就是爱和工作两件事情,用心去感知爱和工作,这个感知过程就是建立提升感。
这阵子,感觉自己的生活貌似颇多无趣,工作和学习之外,没有过多的情感体验,生活也缺少激情,麻木的被惯性推动着。
其实,就是缺少种生活的提升感。
如何来提升情感敏锐度呢?
—— 刻意构建情感体验的情境
人的情感是需要被激发的,大脑中的杏仁核主导情绪功能。
人的大脑是可塑的,刻意制造情感场景,奖励的神经递质传导被触发,从而改变大脑的神经网络,也就有了感知情感的能力。
比如说感觉情感比较单调时,去看一些情感比较丰富的文学小说,用心去感受书的环节,去体验主人公的那种情感状态,通过共情的去感知情感,从而刺激和强化了大脑杏仁核神经网络。
当有了更多情感体验和感官认知后,才能更好的构建对情感感知,才能更好的用心来体会世界。
同样,看电影也是获得情感提升感的方式。
当生活过于封闭时,找一些丰富内心世界的信息输入,人的整个情感才会变得丰富起来。
让生活丰富起来,用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去体现生活中的点滴,敏锐的情感带来更多的生活体验。
人生需要期待和梦想,需要自我的情怀,情怀激发着我们前行,给与我们内在能量。
只有当内心有爱,我们才会产生爱,只有当内心情感丰富时,才会用更加丰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为自己创造一些场景来改造大脑,来让自己更好的来感知外部世界,更好的来感知生活,更好的来体验生活。
人是过往体验的总和,
美好生活,
自我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