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事,只要你不懒,上网去搜搜,可以很容易搜到别人的心得体会和技巧。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真的是福音,会让你在开始的时候,少犯很多错误,为你省很多事。
但另外一方面,与网上汗牛充栋的各种技巧相对应的是,很多人总是在抱怨网上的技巧对他没用。
真的吗?我认为是真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因为,别人的技巧,是别人的,你的是你的。这里面,差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技巧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技巧,有时候就像鞋子,有人说鞋子很轻巧,穿上弹跳力会大幅增加。但那个人是乔丹,他的那双鞋你穿上就没啥作用,你怎么跳都跳不起来。原因是,他所具有的素质和天赋、能力,以及他所收受到的专业训练都跟你是不一样的,因此就会出现工具还是同样的工具,效果却差十万八千里的现象。
但这个现象,却恰也是很多人忽略了的问题。
我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人安利我,说,你写文章,像我一样,除了在微信公众号发,也去简书、微博、头条号发发,可以扩大你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啊。这对我当然有吸引力,于是我就兴冲冲去了。但去了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太浪费时间啊,在每个地方排版捣鼓半天,那整个一早上就浪费了,实在是干不了什么活。于是他又告诉我,你不要每个地方都排版啊,只要在一个地方排好版,一复制就行了。好吧好吧,于是照做。结果我又发现,在微信公众号排好版,复制到简书就常常有问题,图片不显示,复制到微博的头条文章字体又变得乱七八糟很难看。后来我就问他,一篇文章,他发那么多平台要多长时间,他说三四十分钟?我去,这么长时间还不叫浪费时间?
后来,我自己总结了下,把写好的文章存的时候,在word里排好版,连同配图一起全部放一个文件夹里,当我要发的时候,同时打开几个平台,从word里一复制,直接往各个框框里一粘贴,点击,发送,OK,5分钟全搞掂。这样以来,我发文章的效率比他还高很多。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要炫耀自己的效率,而是想告诉大家:技巧其实是死的,但具体的操作是灵活的,而且,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操作习惯,包括对工具应用的熟练度问题,理解深度问题,应用的灵活度问题,所以常常就会出现在别人那里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你这里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变成了累赘的现象。
实际上,任何的学习过程,都是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所有所谓的技巧发挥,其实是综合能力的发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单一有用的技巧,一定会掺杂进去具体操作者的知识 、技能 、积累、理解、应用、变通等综合的因素。简单点说,就是任何的技巧,脱离了远操作者,其实都是靠不住的,你一定得重新消化、分解、重组,要让它重新在你身上叠加,才能产生作用。
其实,真正用心的学习者,是不需要别人的技巧的,一般,他自己很快就会摸索出对自己而言行之有效的技巧。如果够用心,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能总结出技巧的人,一般能给你提供的技巧,肯定不止一个,他总能源源不断地输出技巧。就比如一个英语学的非常好的人,你问他技巧是什么,他会告诉你一个,过段时间,另外一个人去问,他讲的又会不一样。也就是说,他告诉你的技巧好像是不牢靠的,好像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的。
为什么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他自己的理解在不断深化,体验在不断变化,所以,他告诉你的技巧,也在不断变化。这里面很可能会出现,他会在过段时间之后,完全告诉你相反的技巧和方法。那不是他自相矛盾,而是他自己的体会发生了变化。想想,连同一个人讲他最拿手的事情的技巧都是这个样子,你搬过来,想一成不变就用好,那不是变成了天方夜谭了嘛!
有人可能会说:有你说的这么耸人听闻吗?不,我说的一点都不耸人听闻。我还可以告诉你更耸人听闻的,就是:其实,很多在给你讲技巧的人,其实他自己用的方法未必就真是最好的,最事半功倍的,他可能用的是比你现在更加落后,更加笨的方法在做他现在做的事情。他告诉你的技巧和方法,其实可能是你想听的,因为他是根据你的情况讲了他觉得相对你合适的方法,而他自己的方法可能无法告诉你,可能他觉得不合适。
你是不是觉得我说的越来越悬了?不,其实一点都不。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可能会让你更奔溃的真相。
大家在学英语的年代,一定听说个李阳的“疯狂英语”吧?李阳那一口纯正的英语,折服了大江南北上千万的英语学习者。他也举办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和讲座,当年,我也曾买过他的盒带学习过。他告诉我们学英语的技巧是什么?说啊,一句一句说啊,就那样大声的,不怕羞,不害臊,说。先学会一句,然后再学会一句。这叫技巧吗?好像是,否则李阳怎么能训练出那么漂亮的一口英语?但这也叫技巧吗?那阵狂热劲过了之后,你可能也会怀疑。
但这又确实是他成功的技巧。
我在学英语时代,还研究过别人的技巧,说真的,都觉得不高明。比如俞敏洪的,背词典啊。多蠢的方法啊,可这也是技巧啊。看看俞敏洪的成功,你还敢说这不是技巧?但问题是,听他那一口漂亮的英语发音,你觉得他仅仅靠背词典能背出来?但俞敏洪说,他就是靠背单词积累的词汇量。
这些方法都多么的简单直接啊,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像他们那样的水平?
实际上,在学东西的时候,在技巧后面,还有个努力度与熟练度的问题。在我们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其实真正起到作用的不是技巧,而是努力度。很巧的方法固然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工作效率提升的快,但真正能取得成绩的,让我们能做得更好的,却恰不是技巧,也不是速度,而是我们对我们所做的事情和所学的东西的理解度,深入程度。李阳和俞敏洪,其实都是用很笨的方法,非常努力地学会了英语,在说和背的过程中,非常深入地理解了自己所学的东西。但一旦学会之后,所谓的运用之妙就会出来,运用中的技巧也就会层出不穷。
还记得那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吗?这则故事其实是最能说明学和用的关系的。庖丁解牛的技术,不是靠去隔壁阿二家学了一点技巧,而是十九年来,宰了数千头牛,他对牛身上的骨节和缝隙熟悉的没法在熟悉了,所谓的“游刃有余”,是靠这样子积累出来的。但即便是如此,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他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然后,他才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这样说来,其实技巧只是皮毛,是做事精髓和心得体会中的一鳞半爪而已。得一鳞半爪而想解决实质问题,怎么可能?所以,技巧其实大多只能参考,不能大用,更不能照搬尽用。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