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呆了4天,全在曼哈顿。作为和巴黎伦敦齐名的国际大都会,纽约确实有不同于寻常城市的大气。这大气存在于面向大西洋的自由女神像的桂冠上,存在于把摩天大楼和巨幅广告屏变成一方文化风土的自信中,存在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上城大到难以置信的中央公园里,存在于见证了“美国往事”的布鲁克林大桥上,存在于街头劲舞的黑哥们身上,存在于街边走过的同性情侣的手心,存在于光芒万丈的曼哈顿落日中,存在于遍布全城的世界每个角落的美食间。
千年古城巴黎和伦敦都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只有300年历史的纽约则也很自信的见证了这短短300年的每个瞬间所代表的美国开拓史,同时成为现代城市的标杆,引领全球城市竞相模仿。曾经在飞机上俯瞰过如巨大棋盘般的巴黎夜景,也曾在哈利法塔上见到如荒漠间的外星文明般的迪拜夜景,不过还是帝国大厦顶上的夜晚最迷人。Audio Guide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360度的世界最著名大都会的景致,处处都是故事,多数是移民的故事,象征着自由和开放的故事。当年每一个从欧洲来的移民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面朝大西洋的自由女神像,站在她面前,还有激情澎湃的Audio Guide里老移民的亲口回忆,世间的自由与梦想汇聚于这里,毫不为愧。唯可惜现在那繁复到变态的安检让人觉得美国有点噤若寒蝉。
走在人群熙熙攘攘的第五大道上,以前让我嗤之以鼻的巨幅广告屏遮天蔽日,恍惚间真的形成了一道风景,塑造了一种商业和通俗的文化。通俗、宽容和活力应该是纽约别于伦敦巴黎最重要的标签吧。有别于千年古城,纵横分明的曼哈顿街道除了现代感,还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景致—曼哈顿落日。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向往的象征光明的太阳,完美的辉映在现代的楼宇间,这种文明与时空的交错感,是曼哈顿落日美的精髓。

不能不提的还有百老汇。百老汇的音乐剧似乎在国内常被与歌剧混为一谈。殊不知百老汇音乐剧正是“通俗”这一纽约的精神的象征之一,与阳春白雪的歌剧大相径庭。简单地说,音乐剧的历史要短得多,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多样,唱法通俗,可以加入对白,目的都是为了突出剧情;而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只能有咏叹调和宣叙调两种唱法,重点是欣赏音乐。很明显音乐剧的特征是更贴近大众。所以百老汇不是一个古典轩昂的圣殿般的地方,而是休闲而充满激情,同时具有艺术水准的地方。
最著名的音乐剧自然是《歌剧魅影》了。为了防止现场看不懂,在家预习了一遍电影版的《歌剧魅影》,每首歌都悦耳而饱含感情,还能朗朗上口,可以说都是充满诚意的真情之作。在角色设计上也颇下功夫,如幽魂般又充满激情的魅影,如天使般灵动的Christine,年轻痴情的子爵,以及花腔夸张的Carlotta,诙谐的两个剧院经理,老成的Giry夫人,和清纯青涩的Meg等配角,各种不同的音色交织在一起,配上凄美又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绝对是视听的头等享受。
虽说电影版是舞台版改编而来,但显然启用的是顶级卡司,狂野的魅影,冰清玉洁的女主角,英俊的子爵,声音更是无可挑剔,尤其是魅影那如另个世界来的一般的嗓音。还加入了一些电影能够发挥优势的成分,比如魅影和子爵的决斗,回忆往事的色调,以及一个更令人回味的结局。相比之下我在Majestic Theater看的这个现场版,魅影的特色嗓音能和电影版并论,而女主角和子爵的形象和唱功都要差一些。但现场版更有电影无法给予的激动人心之处,首先是剧院乐队现场演奏的音响效果没话说,其次看小小的舞台的场景调度和变换如魔术般迅速、精准、巧妙,以及下坠的大吊灯,魅影地下城堡那数不尽的水中蜡烛的梦幻效果的现场感,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总之,这是值得两个版本都看的剧目。
这一切都只是包罗万象的纽约的冰山一角,这个国际大都会无时不刻的能给人惊喜,令每个纽约人和来访者为人类的文明和精神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