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山东
  • 有些人就是很容易很轻松做成某些事,达成某些目标。我们不用在意,坚持做自己就好咯。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评论的,你不能随便评论别人的运气就好像你不能拒绝自己的运气一样。

  • 你可能只看到了人家不努力的一面。

  • 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阴德五读书→_→

  • 120
    身边有个杨超越一样的人真可怕

    想想自己进入大学之后的路程,似乎一切都不是很顺利,但又好像都还可以。高中的时候蛮辛苦的,也挺拼命的。2018年也就是直到现在我才感觉好像真正的缓过来了,什么是缓过来? 大概就...

  • 学校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所以多么希望学校选老师会越来越严格,自己曾经也想过当老师,但是即使已经考了证件还是没有去,怕自己当不了一个好老师,残害了祖国的花朵

  • 看似有些荒诞,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在刺激我们内心的同时,也在逼我们反思,孩子们到底在经历一个什么的社会,有些情况是我们想象不到,孩子也不会说的,所以还是希望社会能够善待我们的未来,让世界少一点灰暗。

  • 经历了人生黑暗,如果你能挺过去,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如果你挺不过去,就会被这个黑暗给吞噬掉。请每个人都善良一点,换个角度多想想别人的感受,世界就会多一份温暖

  • 有必要声明下,这个不是我的故事哈。
    我只是一个把真实故事用第一人称讲述出来的作者罢了。
    千万别愿我幸福,愿我一路顺风🙄🙄🙄🙄

  • 别人泼的冷水,烧成开水泼回去
    欠了的,用要还的

  • 没有觉得很挤,可能刚从试卷堆里逃出来吧,一些试卷排版才恐怖

  • 其实,对于译作的阅读而言,首要选择的不是出版社,而是译作者!

    就出版社而言,编辑处理流程需要通过三审三校,主要把控出版内容(包括政治方向以及与出版需求相关的增删部分)和协助作者把控文法用字上的疏漏,但不得改变作者的风格。

    就出版角度的阅读而言,一本书的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用纸的颜色厚薄质感、装帧设计都是关系到读者阅读体验的部分,因为读者不仅在用眼睛读书,也在用手和手指的皮肤读书。对于出版者而言,这是需要市场经验的事情,这也关系到成本和最初的市场定位。比如普及版和典藏版一定是不同的。例如,假如完全相同的内容书厚一些,价格高一些,读者甚至更愿意买,最终成了卖的不是书而是纸张。这种情况就叫做用手读书,属于市场现象的一种。

    看到你的文字觉得你这么想很好,说明中国大陆读者成长了,不会再以内容来满足阅读,对于阅读体验更增进了一层。

    看了一下当当买书号的版本,字距行距并不属于紧缩类型,可能字号大小的原因。

    一些出版社有自费出版和卖书号方式(两者本质不同),于是一些书商打着××出版公司、×社外编辑室的名义,承揽图书出版,其实是代理出版业务,例如紫图、博集天卷等,这些其实统统不是出版者(国家核准的出版社),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决定一本书是否能够出版,最终还是要真正的出版社来决定。

    趁着作者们普遍不懂出版法律和规则,误以为找出版社谈出版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一些愚蠢的出版代理机构将网罗的作者作品提交给这些中间商,这些中间商再去找经常配合的真正的出版社看出版社是否愿意出版,当中变数极大!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简书作者出版不顺利以及被耍的原因。作者的代理人找的不是真正的出版社找的是二渠道书商,作者代理人自以为那些书商能买书号并自有发行渠道,并觉得操作过一些听说过名字的热销书,却不知出版社更愿意和作者直接打交道,储备作者资源。而书商掏钱自己出版,不仅被剥皮言重,而且不守信蒙骗出版社和作者,比如明明印了10万册说只印了6000,谁知道?!

    当当属于自费买书号出版方式,所以他想节省成本,于是本文作者所说的阅读不适的印刷品就这么出炉了。从长远看,劣质的纸质书的市场投放都是一种自掘坟墓的行为,加速了纸媒向电子阅读的转变,也许将来纸质版图书会成为奢侈品。

    如果只是考虑内容的话,译作者绝对是第一要素。

  • 还要看翻译者,好多好书被翻译的不知所云

  • 120
    为什么买书要看出版社?因为不看,真的会被气死

    前天想要买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了解了几个译本,在蜗牛试读了一下。张谷若的上海译文版本在当当上搜不到。另两个比较知名的译本是董秋斯和宋兆霖的。 一般买外国文学类的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