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特别之人不同于那些一个模子里刻出的人,他们因活得自我而身上有光,人群中一眼便能认出。

    你是有多不自爱,才会轻易相信他们的鬼话

    “一” 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会故意逗我“你最喜欢谁呀”,我不用想就回答“你呀”。 听的人哈哈大笑,夸我会说话。 其实不管是谁,只要有人问我,都是这样的...

  • @怪人洛晞 水满则溢,任何关系都会有一天走到尽头,这样想也许会更坦然些面对,也更孤勇。

    在大学,“形影不离”是贬义词

    亲密相处的熟人,未必懂我真心,频率相同的陌生人,轻易给我信任。 我和小凡才认识十几天,可总觉得,她像是从久远的过去向我走来的老朋友,舒服得让人心安。 一见钟情,并不是看一眼就...

  • 很早就有同感,甚至后悔大一把人际圈划在仅有的宿舍里。后来仔细思考一下感觉挺悲哀的,出生到十八岁,活在父母和故乡的围城里。后来在志愿里强行跨出这个围城,却在大一开始的第一天向人际妥协,划了一个四年为期,四人为主的新围城。远方的概念变得可笑且模糊,像乌托邦似的。想想以后呢,是否在二十岁出头的哪一年殚精竭虑地为自己画好一个新的,牢固不破的终生围城:名叫家庭。因而醒悟,心灵似乎没有疆域,还可以任性妄为。转化在外,就是我不在乎朋友多一个少一个,任何的绑架一定带来痛快的毁灭,毕竟没有哪个围城能对付得了堂吉诃徳。

    在大学,“形影不离”是贬义词

    亲密相处的熟人,未必懂我真心,频率相同的陌生人,轻易给我信任。 我和小凡才认识十几天,可总觉得,她像是从久远的过去向我走来的老朋友,舒服得让人心安。 一见钟情,并不是看一眼就...

  • 读《自在独行》

    这是我第一次读贾平凹的书! 《自在独行》单单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我。 据说贾老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我是在上班路上...

  • 120
    读《我与地坛》

    印象深刻的是《我与地坛》初中课本里节选了一篇课文。距离上次阅读已经十几年了,现在再读这本书时已经全然理解作者了。 作者史铁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

  • 120
    读《放学后》

    东野圭吾作为一个理科男,运用自己独特丰富的构思巧妙的设计了一部又一部推理小说。 读他的小说总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悬念,在迭起中寻找蛛丝马迹的快乐,读着读...

  • @我_3310 相比于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古代读书人阅读写作很不易,有时候要找出一个词语的意思得在满屋子的书纸中找个把小时,而我们只需轻触手机。信息和物质的落后与匮乏反而使他们容易静心思考与创作,他们一些人把每一段漫长岁月都融入写作的信念里,让时间从虚无变成流芳千古的诗篇。 思考你这个问题时我总是自行惭愧,我活在最好的时代,人类物质和文化极其丰盛地陈列眼前,却常常慵懒并且躁动,以致于错过无数个春光明媚的日子。

    新手作者容易犯的几个错误,你中招了几条?

    好久不上简书的我,几个月前突然收到一条简书的提醒,说我加入简书已经两年了,我才意识到,原来我认识简书已经两年了。 可看看这两年的成绩,简直差到有些目不忍视。十多篇文章,十多个...

  • 如你所言,那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作六国论时,数年累月汲取灵感反复思考,才厚积薄发写下短短诗篇;左思闭关构思十年始得《三都赋》如何解释呢。他们求取质量,精益求精,方得佳作。写作常常就没有目的可言啊,也不需要数量来堆砌,它是某种使命一样的东西,由灵感来感召笔者费尽心血去表现的一个过程。你说的量变达到质变,那更多是一个写作人的基本功的练习,你可以日更,但不代表这就是写作。

  • 如你所言,那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作六国论时,数年累月汲取灵感反复思考,才厚积薄发写下短短诗篇;左思闭关构思十年始得《三都赋》如何解释呢。他们求取质量,精益求精,方得佳作。写作常常就没有目的可言啊,也不需要数量来堆砌,它是某种使命一样的东西,由灵感来感召笔者费尽心血去表现的一个过程。你说的量变达到质变,那更多是一个写作人的基本功的练习,你可以日更,但不代表这就是写作。

    新手作者容易犯的几个错误,你中招了几条?

    好久不上简书的我,几个月前突然收到一条简书的提醒,说我加入简书已经两年了,我才意识到,原来我认识简书已经两年了。 可看看这两年的成绩,简直差到有些目不忍视。十多篇文章,十多个...

个人介绍
有想法,就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