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江苏
  • 120
    2019-11-12夏朝存在吗?(2)

    第三、二里头文化,虽然定名为夏文化存在诸多争议,但是看看这只绿松石龙形器: 该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宫殿区的3号宫殿基址的贵族墓,放置于墓主人的右臂之上,呈拥揽状,一铜铃置于龙身...

  • 120
    2019-11-12夏朝存在吗?(1)

    这个堪称史前之谜,能说的太多了。 有人认为不存在,因为没有什么可靠的文字信息出现,所以最起码不能像殷商甲骨文的出现一样,确切证明殷商的存在,让此前的怀疑论者闭嘴了。 夏朝存不...

  • @金台望道 清华简中如果从尹诰与咸有一德对照,我觉得值得商榷。这个太史公的说法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如果后人造假,不会顶风作案,这么明显的疏漏(跟史记说法明显的不一致)。从《金滕》、《说命》等篇看,大体相同,有删改。《尹诰》、《咸有一德》很有可能是两篇文章,用清华简的《尹诰》来论证尚书真假有点草率,最起码有漏洞。另外传世本尚书,确实很多博大精深。虽然有些地方佶屈聱牙,不太好理解或难以理解,比如寅宾迎日之类的,注释也好,翻译也罢,都很粗陋。从甲骨文考释、山海经的文字看,其实四方之神古已有之,古人也有迎送日出日落的祭祀习俗,合理推测,不是什么恭迎送往的,应该是祭祀习俗。这类的春秋战国之时流传过程中已经不是很完整了。所以时人有生吞活剥之嫌疑,以讹传讹,或臆造很多东西出来。这也是流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毕竟没有什么是统一标准的,尤其是周之后,孔子开讲学之风,士人开始崛起,那种书籍的流传更是百家言黄帝,各凭己意比附或者窜改,很正常。我个人的看法是《尚书》其实就是古代政治治理流传下来的从传说到有文字记载之后的记录的政治治理册子。类似贞观政要一样的书籍。那么很明显,避免不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古史与传说混杂难分,想恢复原貌,还原历史真相,只能一部分凭现在的考古发现(比如陶寺遗址与尧都及尧的记载);一部分凭合理推测,既可以参考世界上别的民族历史传统(民族进化历史与史前传说全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可以参考今天的一些研究成果(凭借今天的某些原始部落的研究,撇开中国特有的文化影响之后的一些成果)都可以。第二个问题如果承认是一部早期治理文告汇编,那么据三星堆历史,凌家滩考古发现看,巫史传统在早期影响很大,所以从大戴礼记的《五帝德》中的记载,尚书中尧舜禹的记载,山海经中与传说中的王相关的描述,很多都是“大巫师”一样的描述。所以综合起来看,早期的治理记录,一方面会神圣化,掺杂巫术与神话,另一方面会很多(毕竟不是一个时期,而是整个史前与较近的时期——与写书时代相比,所以整个记录会驳杂,同时也避免不了重读,比如你有甘誓,他可以有汤誓,甚至还有可能太多我们不知道的记载,所以有些地方杂乱无章避免不了。现在的尚书,不管是28篇的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今天定性为伪的伪古文尚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条理清晰的。从清华简上我们可以看到“删减”的痕迹。那么对于传说中“孔子删诗书”,虽然后来遭受质疑,但是本人觉得还是可靠的。清华简的孔子论诗,对质疑算是一种回应。清华简中的《易》的记录,也证明孔子真的学过易经,论语里面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没有清华简的时候,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清华简一出,最起码也是一种佐证,孔子与易的关系,至于易传是不是孔子及其后续儒家写的,真的不重要了。最起码菲薄孔子没读易,除了论语中及传说,不见其他证据。现在的清华简易经给出了证据。所以本人觉得这样有条理,充满儒家传统,以及给后世的大师提供思想源泉的东西(比如宋儒,明儒),条理清晰,内容博大精深,即使后人伪造(比如有人说十六字心传),也是难得的一部中华元典。东拉西扯,条理不清,抱歉。祝福

    读懂《尚书》:《尚书》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之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尚书》是一个导火索。据说起源于一起强拆事件。 汉武帝时代,孔府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鲁地分封的诸侯王,叫鲁共王刘餘,为了修自己的宫殿,“强...

  • 有几个问题:第一、刘歆时代,争论的焦点是设不设,牵涉到利益博弈。但是并没有真伪争辩,这也就说古代的秘本是存在的或较多篇幅的尚书,当时就存在,不包括一些人献书,最起码汉朝官府中就有这种不同与世传本的尚书存在。第二、古代的书籍,挂着谁的名字不一定是谁写的。后人比附前人,伪托流传是常见的,一般而言会有增益。所以那种个别字句的异同就据此说舛误,基本上是轻率的,不是研究的态度。第三、孔安国的生卒年,汉武帝巫蛊之祸历时较长,从公元前92年到其过世,中间断断续续都有这种事情,因为涉及到政治斗争,各派粉墨登场,所以历时和影响都比较大。孔安国的卒年,不详,百度提供但是公元前74年,也有专家研究说是公元前90年,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那么伪书序的巫蛊之祸都不能作为伪的例证,最起码不恰当

    读懂《尚书》:《尚书》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之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尚书》是一个导火索。据说起源于一起强拆事件。 汉武帝时代,孔府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鲁地分封的诸侯王,叫鲁共王刘餘,为了修自己的宫殿,“强...

  • 这个说法欠妥:第一、司马迁和郑玄也会犯错,这就不说了。《伊诰》与《咸有一德》与尚书体例而言不符合。尚书中的命名,基本上不会重名。至于《费誓》或作《鲜誓》、《肸誓》,《分器》或作《分殷之器物》。实际上,前者“费”、“鲜”、“肸”是一个地名的几个通假字,后者是简与繁的关系,其主要词语都没有改变,因此,决非一篇文字有两个篇名。何来《伊诰》就等于《咸有一德》有点想当然,很滑稽。第二、《伊诰》司马迁的说法是汤时,咸有一德很明显是还政太甲的时候的尊尊教诲之语。与清华简中《伊诰》那种轻松诙谐的氛围极大不同。第三、至于古人所谓的引用吕览之类的证明是后人伪作,其实也很值得商榷。《容斋随笔》作者就对此作过质疑,吕不韦时代,秦国还没有禁诗、书,为什么吕览引用《商书》:五世之庙,可以观怪;万夫之长,可以生谋。这跟《咸有一德》:五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不可同日而语。第四、按照司、郑的说法,《伊诰》是汤之时,那么咸有一德的作者该脑洞多大,才能够搞出来一个还政太甲的时期,这么明显的舛误。所以直接说《伊诰》与《咸有一德》就开始嘚啵嘚啵说尚书之伪,有点轻率。第五、还有问题就是孙子兵法有家传本和世传本之说,事后银雀山竹简证明,里面很多原来归类到孙膑兵法里面的东西跟家传本一致。这也很符合中国特色,如果是我,我写书跟自己给家人讲,肯定会更详细,虽然会更啰嗦。所以古代书籍的流传,因为初期多为国家藏书,见者较少。后来流传到民间,真正见到原版的应该不多,所以多种版本流传,应该属实。孔子删诗书,虽然有争议,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流传的版本肯定会较多,较杂。所以非要说这个伪,那个真,有点想当然,虽然学术争论可以,但是很可能与事实不符。毕竟不像现在,出版一本书籍,刊行全国,基本上无差别阅读,古代真的很难。不然汉代之后,诗书传家,学术垄断,出现了门阀士族或学阀士族也不会成为可能。

    读懂《尚书》:清华简,历史的“彩蛋”

    对待古文尚书有这么几种态度: 否定派,认为除了经先秦学者引用过的句子,其他都是伪造的。 另一派,对之虔信不疑;即使很多人认为是假的,也以“万一是真的”态度,非常谨慎地肯定。如...

  • 120
    茹茹公主墓

    茹茹公主墓 陈正 文╱图 1976年春,河北磁县城南滏阳河畔大冢营村,一位农民无意中的一镢头,刨出了一个惊天发现——茹茹公主墓。 虽然该墓曾遭遇盗墓贼光顾,但仍出土了彩绘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