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与好友一道去成都博物馆参加了一期学术水平极高的讲座。此讲座的主题为“中国古代与神界的交流“,主讲嘉宾为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Lothar Alexande...

上周末,与好友一道去成都博物馆参加了一期学术水平极高的讲座。此讲座的主题为“中国古代与神界的交流“,主讲嘉宾为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Lothar Alexande...
昨天跟大家聊了一下中国笔记体小说合集《子不语》,今天接着八一八另一部笔记体小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当然,说到这部小说,就不能不专门说说作者纪昀。纪昀,更为广大老百姓所熟...
临到年关,各种事务也就多了起来,感觉看一本篇幅稍大的书都有些坚持不下来。 于是,另辟蹊径,每日睡前坚持翻翻几本笔记体的小说,单篇故事篇幅短小,且故事之间并无太强的联系,随时可...
我是先看过《死亡诗社》后再看的《放牛班的春天》,倒发现两部影片在主题上有一些相似,但依然不妨碍我对后者的偏爱。《死亡诗社》可以改日再开文具体说一说。 1949年的法国乡村,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由于被无数的作品所引用,以至于脍炙人口。可是,若要问出处,很多人大抵是答不上来的。 是了,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
七,是我个人很偏爱的一个数字。选房楼层、挑车牌号,总是无意识的往“七”上靠拢。 在中外的文学影视作品里,七似乎却总是和惊悚悬疑想关联,比如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七宗罪》,再比如...
张嘉佳的新作《云边有个小卖部》出版有一段时间了,周遭的朋友也偶有推荐,迟迟却没看。 之前他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是偶然在一家咖啡馆的摆设书籍里翻完,语言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每年秋风乍起,除了特别喜欢的糖炒板栗以外,还喜欢在街上寻觅另一种四川的美食—蛋烘糕。 虽然随着岁月的变迁演进,昔日走街串巷兜卖的蛋烘糕也已走入很多固定的小吃铺面中,然而还是更...
2年前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巫师斯卡曼德在纽约街头与一大批神奇魔法动物的混战感觉还历历在目,她的续篇《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又在初冬如约而至。 这一次,在上一部中被抓捕归案...
双十一期间大家疯狂囤买的物品都陆续到货了吧,其中有多少是到手就在心里哀叹一声“这是买的啥玩意儿啊!”呢? 那么,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本书吧,希望你们能从中找到一些新的生活态度~ ...
彼得·海斯勒,生于美国,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在中国,他叫何伟。 第一次来中国,他还只能算是一个旅游者,从俄罗斯偶然转至此间。 后来,他加入美国志愿者组织“和...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非常有必要带大家了解下松本清张这位作家,看看其他作家的溢美之词: “松本清张是影响我创作生涯最深的作家。”——东野圭吾 “松本清张是社会派推理小说之父。”—...
一直有读者留言说很喜欢荐书系列,那么话不多说,就直接切入正题吧。 1、 肯.福莱特《飞剪号奇航》 最近出版界掀起了一股出版福莱特著作的热潮,饶是因为肯叔的大部头巨作《巨人的陨...
四川人天生对美食有种追而啖之的好奇。 初冬的寒夜里,驱车十来公里,终于买到了朋友口中“平生吃过最好吃的糖炒板栗”,喜滋滋的捧着一袋沉甸甸的温暖,在路边就开始食指大动。 轻松剥...
音乐向来扮演着关键的链接与煽情的因素,看完黑泽清执导的《东京奏鸣曲》,但是率先浮上心头的印象却是Roman Polanski的The Pianist。 Roman Polan...
成都的秋天总是特别的短暂,似乎酷暑的热度刚刚散去,在泛黄的银杏渐次洒满各条小街的时候,冬天已然来到。 冬日的晚上,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窝在沙发上,读上一两本闲书,去唤起内心尘...
入手这本书,我承认,是被腰封上唬人的推荐语打动了--“横扫25国的重磅推理小说”,无疑会让人有读之而后快的期待。 然而,诚实的说,我的阅读感受却是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跌宕:开头...
从10月21日开始,四川博物院开始了名为“江口沉银”的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临时展,沐沐在上个周末也和朋友一道去参观了。 四川彭山江口镇,府河在此汇入岷江。清代文献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