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羹
王小川
中考的科目之一:体育,刚刚考完,我心里稍稍有了些许轻松的感觉。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立马让我轻松的感觉一扫而空:我去家访,居然吃了个闭门羹!
班上一个叫明的男孩从考完体育之后连续几天不到校,之前在体育锻炼的时候他也偶尔会请假,但从未请过如此多的天数。请假的第一天,他妈妈亲自给我打了电话,说是咳嗽不能来;第二天,他妈妈又给我发来了短信,说是咳嗽不能上学;第三天,亦是如此;第四天没有任何消息,明仍未到校。咳嗽用请这么多天假吗?他没有认识到快要中考了吗?为什么明的妈妈和我打电话时说话支支吾吾的?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判定肯定有隐情。随即我主动给他妈妈去了电话,果不其然和我感觉得一样。电话一接通,他妈妈就这样和我说:“老师,真对不起,我都不好意思再张嘴向您请假了,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初一至初三他因为上网成瘾,经常性的逃学,上了初四,好了很多,没想到又以生病为借口请长假……明的妈妈以最快的速度将隐情一吐为快。
明还有“老毛病”吗?我怎么一点儿不知道,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初四毕业了,朝夕相处了快一年的时间了我也没感觉到啊?明妈妈电话中所说的明是我班上的明吗?他虽然学习上会偷点儿懒,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内心还是非常渴望上进的,不然体育训练时我怎会感觉到他满满的正能量呢?放下电话我的内心很不平静,对明这个孩子我还是有所了解的:他的父亲在外地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不能在身边陪伴和管教他,一年当中的多数时间在外地,偶尔回来几天,内心会觉得亏欠孩子的,所以零花钱什么的从不管束,在明上初一的时候他就给明买了一台电脑并且上了网,也没和孩子制定上网法则,我想这可能就是明妈妈在电话中所叙说的明一系列问题的起因吧,明的母亲一边上班,一边照顾明的衣食起居和学习,精力有限疏于和明的沟通和对明的监管,和孩子之间好像不知不觉得有了隔阂,通电话的过程中,她总是说“她管不了”,字里行间透出对孩子的无可奈何和心灰意冷,我也能感受到他们母子之间的将降至冰点的冷战。临挂电话的时候,我对明的母亲说:我要去你家家访,我要把明带回学校。刚挂上电话,明的母亲又给我发来短信:老师,不好意思,单位不批假,我得去上班,您如果现在去的话,我怕他不给您开门,如果他不不开您千万别生气……。好新鲜!老师去家访、去探病,学生岂有不开门的道理?能如此铁石心肠?不会吧。平日里我和明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体育是明的强项,体育课上我总是会创造机会让他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解动作,男1000米跑总是让他在最前面领跑,还时不时地鼓励他要将体育锻炼不怕苦的精神用在学习上……每次谈话气氛都是很融洽的,所以我自我感觉和明的关系真是不错。
上完上午的两节课,我就往他家赶,途中还费了点儿周折(因为看错楼号,跑到别的楼的顶楼了)。当我再一次自信满满、气喘吁吁地跑到顶楼的明家时,等待我的是什么呢?我先是在明家门口用合适的音量喊了两声他的名字,转念我又从明的立场出发心想:他会不会觉得让邻居知道他没上学会没面子?所以我又间歇着敲门(门铃坏了),足足有20分钟,我又怕扰了邻居,又静静地在门口等了10分钟,一直没有动静。难道我挤出宝贵的时间来家访,真的吃了闭门羹?不能相信!我真希望真相是这个时间段明恰好不在家。现在想想明的妈妈给我发的信息的内容,应该是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心情好复杂呀!我迈着沉重的脚步下楼的过程中还时不时地回头看那扇门,直到看不见了,我又将耳朵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一直想象着那扇门会开,但……
家访,吃闭门羹!从教十多年,从未有过!都说教师这个工作是个良心活,在教学中我真是切身感受到确是这么回事,尤其是自己当了母亲之后,对这句话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不管接手什么样的班级,也不管是对待什么样的学生,我都是尽职尽责,为的就是心里不留遗憾,当看到孩子们经过努力打拼成功考取自己心目中的学府,我真的比他们还高兴……想到这些我感到特别委屈。
我和明真的是我想的那样是朋友吗?明把我当朋友了吗?难道是因为他没有做好面对我的准备?我想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没有真正走进他的心里,真正赢得他的爱戴。本来决定家访的初衷是帮助他的母亲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体谅他母亲的不易并缓解他和她母亲的紧张关系,没想到这一个“闭门羹”之后却暴露了师生关系的问题。爱,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包涵了无限丰富的内容,我督促明学习,关心明生活,但好像忽视了和明在思想上更多更高层次的交流。爱应是全方位的,爱的简单,学生会把这种爱当成一片浮云,一串泡沫,无法震撼学生年轻的心……
晚上回家,我匆匆吃完饭,带着一天的反思我又执着得向明家走去。这一次我要和明坐在一起,推心置腹地聊聊,我要努力扪开他的心门。
20180715每周一文第二篇汇总一下, 上周交成文稿件的有 刘春平老师 郭红娟老师 孙小霞老师 孙广凤老师 闫爱玲老师 王芳老师 汤晓荣老师 一共7篇,算是小丰收了! 提两个小小的要求 1.起一个新颖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