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上海
  • 120
    爸妈,其实我有自己的路要走

    文/怀左同学 01 昨天看了《无声告白》,小说开头即告诉我们“女儿莉迪亚死了”,而接着读这部小说的感觉,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展开时,眼睛酸涩,内心苦楚。 正值花季的少女,前些天...

  • 120
    你生命的最后两年

    这个坐在餐桌对面,扎着马尾,长相清秀的女生,叫许凌,是刘尾的妻子。 他们结婚3个月,从婚后的第二天开始便貌合神离。 他们没什么感情基础,刘尾认识她,是在一家婚介所里,他们见过...

  • 120
    打开衣柜,穿出品味---极简穿搭法则

    我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虽然自己的长相、身材都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但是我愿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捯饬自己。我记得高中的某篇课文中讲到鲁迅先生和其朋友谈论穿着,当时鲁迅先生说的是关于条纹...

  • 120
    我30岁了,至今一事无成

    过完年,我已经30岁了。都说三十而立,而我却怎么都立不起来。 微信上有一篇文章《他发朋友圈说拆迁补偿700万》直扎人心,尤其是扎我这种大龄未婚青年的心,于是你会感叹世界的不公...

  • 120
    爸爸曾是个捕蛇人

    我的爸爸是个农民工,但最初他也做过许多其它的活,比如捕蛇。 01 《捕蛇者说》中的人们因苛政猛于虎而选择了捕蛇,而我的爸爸却是因为要养家糊口而选择捕蛇这份活。记忆里爸爸在老家...

  • 想给你一个拥抱,你是一个坚强的女人。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别再忐忑不安了,希望没有下一次,下一次就不要再原谅,伤痕多了,破镜不能重圆。你还年轻,人生还长,不要只是为了孩子,也要为自己好好的活一次。

    风中摇摆的婚姻

    有人说婚姻就是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面对“七年之痒”的婚姻我陷入了沉思…… 回想七年之间这一路走来,很坎坷,当然也算幸福,从孤独的两人变成了一个和谐的三口之...

  • 很想问作者:你知道舆论引导者的职能是什么吗?
    引导群众们做正确的事,是你们这些手里拿着笔杆子,号称想为社会作出一点影响的作者们该做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能担当这个称号,你不是要去为那些道德有失、行为触法的人辩驳,也不是成为一个激愤的网络喷子,而是真正的透过这个事件谴责该受惩罚的行为,将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受众。
    不是你的粉丝,只是个路人,以为会看到振聋发聩的声音,没想到你不敢说的话竟是这些,那就对了。因为你这些话注定被反驳,因为你的价值观不被广泛的受众所认同。
    开头你举了哥白尼的例子,对不起,这个我真不敢认同。你知道事实与价值观的区别么?事实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哥白尼是枉死的;而价值观是可变的,是一个国家、家族、个人的历史传承,在不同的国家可能都不一样,而我们国家的道德体系就是这样的,杀人犯法就是该受到惩罚,道德有失就该受到谴责,虽然在谴责的方式上我也不认同网络上曝光隐私的做法,但是一个人的过错如果可以轻易被原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道德法制可言?
    评论完,我依旧是路人。作为路人读者的劝告,以这些文字博取眼球,不是文字从业者该做的事,你该用你的笔写出更有意义的东西。

  • 说实话,你的观点我不能苟同。
    1. 我想你应该是看到了媒体网络上一边倒的抨击谴责辱骂刘鑫的文字,你不希望因为道德舆论施加的压力,导致又多一条人命,那样做并没有解决这个“善恶之争”的道德问题,对江歌的案情调查也于事无补。但我也不希望那些缺德的人能逃过法律制裁还能逃过道德谴责,那样要道德做什么呢?
    2. 你说要把对陈世峰的量刑交给法律,不能因为一封写有签字的请愿书就给改变了。但我想问,司法量刑是谁来决定呢?又是谁来执行呢?难道不是人吗,既然是人,不也是吃五谷杂粮的,不也应该通晓人情冷暖吗?你说要把量刑交给法律,就和要把土地交给国家一样模糊,让人忽略了司法法律、国家政府都是人来决策和执行的。
    3. 关于陈世峰的量刑我不想讨论太多,但江歌母亲的请愿书我想法官大人还是需要看看的。
    我不清楚楼主为什么要说江歌事件和你无关的话语,这是道德及法律的论战,你能够不闻不问吗,能够说与我无关吗?你能做到当相似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时,你能够处之泰然、以德报怨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真正去换位思考问题,即便有,也不全面。
    4. 另外我想问一句,如果有后辈问起这件事来,你会如何作答,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坚守内心的那份良知与善良?
    5. 我常常在想,这个社会是如此的黑暗,人心是如此的不堪,为什么我还要固守心中的那点道德底线?因为我相信我不是孤独的,只要有一个人和我一样再坚守,我便不能轻言抛弃。

  • 汪曾祺和梁实秋的全集,他们的文笔太好了,准备精细地读完两人的作品。还有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无论是文笔还是思想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