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有言,“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外无派千奇百怪。”甚是贴切。不用说是分裂南北的咸甜之争,单单是寻常的饼,也是三六九等。 北方饼厚实劲道,南方饼则秀气精致。 废都上学,喜欢上了...
太祖有言,“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外无派千奇百怪。”甚是贴切。不用说是分裂南北的咸甜之争,单单是寻常的饼,也是三六九等。 北方饼厚实劲道,南方饼则秀气精致。 废都上学,喜欢上了...
秋天就要过去了,而我却还没有尝到一只好蟹。这简直就是辜负了秋天。在异国早晨醒来,距离江南蟹一万多公里。 这里说的是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吃的是膏腴,是味,海蟹可不是一回事。...
我爱喝粥,稀的、干的、热的、凉的都爱。稀如米汤,几大口“咕咚咕咚”灌下去,如牛饮水,干脆豪迈。干如半粥半饭,配点爽口小菜,半个流油的咸鸭蛋,也怡然自得。热的暖身,凉的祛暑。 ...
直到多年以后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仍然能回想起第一次和Z君在老教工食堂见识油泼面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端过面,第一眼就是惊艳。 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浇头,原始而粗粝,如同三秦大地...
咖喱也许是南亚次大陆对人类美食做出的最大贡献。在炎热的天气与虔诚的宗教的双重影响下,以鸡和羊为主要肉食的饮食结构,与大量的素食主义者,使得印巴地区的人们对于增色提味的各种香料...
家乡的手工面唤作“索面”,大概浙中南及闽北一带皆有。古法手工制面是个辛苦活,又叫“两头黑”,天色未亮趁着面性未起就要开始一日的劳作,入夜又需准备第二日的面团。 面粉、水和盐是...
小时候,醅糕可不是什么时候想吃就能吃上的。制米浆、加酒糟、等发酵、炒配菜、上蒸笼,醅糕工艺繁复,费时费力,所以往往只有遇上年节才有机会吃到。每每到了端午或者七月半,正逢新米上...
可能没有什么食物能够比螺蛳粉更“臭名昭著”了吧。爱的人爱得癫狂,一日三餐顿顿皆可,几日不食,山珍海味都索然无味,厌的人恶得彻底,老远闻到气味都恨不得掩面绕道而行。 臭...
我们这一代人,大概是很少有对洋快餐完全绝缘的人的吧,“炸鸡、薯条、汉堡”三件套,绝对是制霸童年的食物。童年电影频道不知重播了多少遍的《龙在少林》里,除了释小龙和郝劭文这对“酷...
以香菜在中餐里的超高出场率来说,对于不吃香菜的人无疑是痛苦的。很少有调料像香菜一样,明明不接受的人大有人在甚至闻不得它的气味,却依旧深入几乎是每一个餐桌。 爱与不爱是那么泾渭...
在我老家“小笼包子”和“汤包”是完全不一样的事物,“小笼包子”只不过是小了一号的包子而已,还是用的发面,没有什么特殊,蘸醋一口一个倒是胜在小巧,汤包则是高贵精致的多,面皮是半...
当年本科的时候,要好的朋友皆是北方汉子,常常和他们去校门外各个面馆转转打个牙祭。大学的南门外原来是有家川味米线馆子。说是川味,但是老板是戴个大粗金链子的南京人,大概手艺路子也...
动物内脏,在全世界吃的也不少。勤俭节约的我国人民尤爱。但是多数爱吃些心肝肚肠之类,猪脑在多数人都不能接受的,甚至眼中甚至有一些恐怖。一说起吃脑花,不由让人想起衣冠楚楚的汉尼拔...
老家的名吃有个名堂叫三头一掌,就是鱼头,鸭头,兔头,鸭掌。不知道什么时候出道的实力派组合。大概从我记事起就有这么一号。细究起来历史估计也不过二三十年的样子,没有各种牵强附会的...
总参的涮羊肉在南京是个名吃,一入了冬,到了饭点门口排队的人是断然少不了的。总参涮羊肉离着学校不远,步行也就二十多分钟的样子。和大学同学去过一次。瞅着下午三点多的光景,太阳下山...
老家的馄饨叫扁食。 每次回去总要来上一碗。 最好的是北门的那家铺子。县城里的其他几家,从根上也是那家开枝散叶而来。店主祖传的手艺。屋里那位一手是四四方方的馄饨皮,一手拿着竹签...
久有归来意,结庐在深山。 不恋车马喧,独爱此一方。 晨起闻鸡鸣,暮归犬相伴。 门前竹增绿,屋中书添香。 春栽半亩苗,秋收几石粮。 客来酒一壶,不醉不言散。 世间万般恼,无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