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伯乐主题写作之【传承】[//www.greatytc.com/p/daf17e189064] 一 方东平随着人流朝书...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 掌声响起,我沉稳地走下讲台。 “Jimmy, you kill it!”(吉米,你征服了全场!)Rory迎上前来,握着我的手祝贺道,...
曾经见过靠两只小板凳走路的残疾人,他们的手臂灵活而有力,身体轻盈却呆板。他们是我的过客,我不能体会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今天读了梵梵的这一篇,眼前忽然就出现了这样影像:一个靠双手站立在甲板上的少年,默默望着江水无语,他的眼里没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没有对过去的留恋,更没有对当下的热爱,或者憎恶。
有人说,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有人说,文艺就是文艺,取悦自己,取悦他人,去不能取悦社会。如果文艺沦为社会的喉舌,也就失去了文艺本来的色彩。
我不能从专业角度去解读梵梵的作品,她作品的文学性、文化性和文艺性与我而言,无懈可击。如果单纯就社会价值去评判,似乎这篇作品又没有多少激励和鼓舞读者的成分。
但是我不能否认被深深感动的事实。它令我思索作品以外的东西,思索手脚齐全的我,思索身体健康的我,思索被亲人围绕的我,思索尚能工作的我,有什么理由自怨自艾,有什么理由不快乐不满足—看看,这难道不是社会意义。
谢谢梵梵,谢谢你通过一个身体残疾没有未来没有朋友的少年,告诉我们生存的意义。
忽然想起曾经遇见那些努力活着的残疾人,他们实实在在活在我身边,而我却没有太多感慨。但是梵梵的文字却令我某些僵死的东西复活过来,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吧。